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专家资讯

福建省粮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时间:2016-03-28 09:14:39  来源:福建省农学会

 

王海平1,2 许标文1 陈志峰1 曾玉荣12

1.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要:福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更少,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矛盾加剧,对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意义重大。该文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构建了包括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在内的区域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地市20062012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级,粮食安全基本有保障,但粮食自给率下行压力增大;2.福建省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存在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空间分布上的错位性,在趋势上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形势恶化明显而闽西北地区形势转好;3.依据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分值(Q值)可将福建省粮食安全等级划分为3类,即三明、南平、龙岩属于粮食安全区,漳州、宁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福州、厦门、莆田、漳州为粮食不安全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粮食生产及消费特点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评价;福建省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进入亟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新阶段。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一连增”,粮食安全在持续关注总量平衡的同时,区域性粮食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 [1]。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目标明确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及相关的政策响应,并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2],因此,粮食安全评价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中得到广泛重视。已有不少学者对区域粮食安全评价问题进行过研究(吕晓虎,2010;单哲,2011;何秀丽,2012;尹惠斌,2012;李楠楠,2014[3-7],然而,研究的区域多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主,对粮食主销区的安全评价则较少,尤其少见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评价的研究。作为传统的粮食主销区省份之一,福建已成为继广东、浙江之后我国第三大缺粮省[8]2013年福建全省粮食总产量664万吨,粮食消费量为1808万吨,产需缺口超过1100万吨,粮食自给率仅为36.73%,粮食安全问题较为严峻。福建的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区域内经济社会安全,对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有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对福建省粮食安全评价及测度的研究,对于认清福建粮食安全状况、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福建省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方法,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方面构建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对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测度,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福建省粮食安全现状

(一)粮食生产状况

2013年福建省粮食播种面积120.2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664.36万吨,比上年增长5万吨,延续了近年来低速增长的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福建省粮食产量在1997年达到峰值(粮食产量961.78万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录的最高产量),之后持续了近十年的急剧下降,到2006年粮食产量仅为632.9万吨,下降幅度超过30%,平均每年减少粮食近33万吨,加剧了福建粮食短缺的矛盾。从2006年以来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回升,但增长速度缓慢,到2013年粮食产量增加了31.5万吨,年均增速仅为0.75%,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但减幅明显下降。与全国粮食生产情况相比,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5526.7 千克/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176.1公斤,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耕地复种指数1.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粮经作物种植比仅为1.08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15,可见,福建的耕地利用率较高,但经济作物对粮食作物挤占严重,种粮比重不高。从长期趋势判断,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福建省的年粮食生产总量将大致维持在650万吨左右的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大致120-125万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在170200千克,粮食生产短缺的局面还将持续。

1   福建省主要年份及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1.jpg

资料来源: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及《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粮食生产的地域来看,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福建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闽西北的三明、南平和龙岩等地,沿海地区和闽东山区粮食产量较少。分析2000-2013年福建各地市粮食平均生产情况,年平均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有南平、三明和龙岩三个地区,其总产量总占全省粮食生产总量的47.84%,是福建省粮食主要产区;福州、泉州、漳州和宁德粮食年均产量在80万吨左右,也是福建省产粮较多的地区,该地区基本处在福建东部沿海平原地带,光温水热等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发展,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地区粮食产量下降明显(表2);厦门和莆田粮食产量最低,人地关系矛盾也最为紧张,是福建省的粮食净消费区,如2013年厦门市粮食产量仅为3.88万吨,而人口达367万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10.5千克,如果不加以限制,将来厦门市基本要退出粮食生产。

 

 2  2000-2013年福建省各地区平均年粮食产量及其比重

2.jpg

资料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计算得来。

(二)福建省粮食消费状况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福建粮食消费总量逐年上升,2012年全省粮食消费总量1761万吨,人均粮食消费量470千克,产需缺口达1102万吨。口粮和饲料用粮是福建省粮食消费构成的主体,2012年福建省口粮消费838万吨,占47.6%,饲料用粮消费681万吨,占38.7%,但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对蛋白质消费量显著增加,单纯的口粮消费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而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大幅增加,饲料粮和口粮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图1)。2012年福建省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籽用粮结构已由2006年的583561变为4739131。口粮消费比重持续下降,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比重提升,种子用粮消费占比较少且变动幅度不大。

3.jpg

福建省粮食消费结构趋势图

 

从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状况来看,我省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除粮食消费农村居民远高于城市居民外,其他食物消费均显著低于城镇居民,其中猪肉高出31.%、蛋类高出50%、奶类高出150%,水产品高出15%,牛羊肉高出两倍以上,但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肉、蛋、奶、水产品等蛋白类食物的消费量呈增加趋势,未来,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趋同化。其影响,一是在口粮消费将降低,尤其是农村口粮消费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但城镇口粮需求还将增涨。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口粮消费从193.1千克减少到146.9千克,减少幅度达23.8%,同期,城镇居民年人均口粮消费只减少8.7千克,根据福建省人口变动趋势,农村居民人口还将持续减少,而城镇居民人口将增加,预计“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城乡居民年口粮消费量将维持在850-1000万吨左右。二是在饲料用粮消费需求上,居民对蛋白类食物消费的增加将导致区域内畜禽养殖业规模的扩大,进而增加对饲料用粮的消费需求,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06年到2012年全省饲料用粮从486.2万吨增加到681万吨,增长40.1%,而同期,全省仅生猪出栏量就从1881.9万头增加到2092.1万头,增长11.2%,应该看到城镇化对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福建省粮食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三、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0-2013 年)》、《2013福建调查资料》、《福建省农村调查年鉴1978-2004》及福建省各地市2013年统计资料,以20062012年数据为基准对福建省的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龙岩、南平、宁德9个地市粮食安全进行评价。

(二)方法及指标

国内关于粮食安全评价比较流行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即从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贫困人口的粮食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将指标加总得到综合指数评分[9]

本研究参考朱泽[10]、吕晓虎[2]等人的研究,采用粮食安全系数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福建省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5个易于获取、操作性强,并且最能客观反映各地粮食安全现状的指标,即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并应用特尔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人均粮食占有量(Y),指区域内人均有拥有粮食的数量,为粮食生产总量与总人口之比。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大,粮食安全度也越高,该指标权重设为0.25

2)粮食自给率(S),指区域内粮食生产总量满足其自身消费总量的程度,为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消费量的百分比,粮食自给率越高,粮食安全度也越高,也反映了区域粮食的对外依存度,该指标权重设为0.3

3)粮食单产水平(P),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粮食产出,为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比,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土地的资源禀赋、投入水平及生产条件,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效应的重要指标。在播种面积不变下,粮食单产越高,粮食产量也越大,粮食安全度也就越高,两者成正相关,该指标权重设为0.2

4)人均耕地面积(L),该指标能综合反映区域自然资源状况,一般情况下,人均耕地越多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设为0.15

 

5)粮食生产波动系数(V)。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的健康与稳定水平,是反应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为便于比较,文中采用变异系数法来分析福建省各地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变化情况。变异系数(V 表示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表示总体的波动程度,其可定义为:

 

3.jpg

 

3.jpg

3.jpg

3.jpg

3.jpg

3.jpg

3.jpg

7.jpg

3.jpg

1.对于粮食安全区,重点在于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要加快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粮食生产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粮食产业发展道路;二要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与组织化转变,增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加大财政扶持及补贴力度,通过完善补贴方式,提高粮食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建立“谁种补谁”“多种多补”的与粮食生产挂钩的补贴机制,调动农户粮食生产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户经济收入。

2.对于粮食临界安全区,重点在于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一是要继续利用好粮食补贴及扶持政策,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引导农户增加对粮食作物的播种比例;二要加大对山垅田、望天地、旱地等中低产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改变这些地区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三要做好粮食生产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新技术、新机具等“五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主要依靠现代技术方法提高这一地区的粮食单产能力。

3.对于粮食不安全地区,重点在于守住粮食生产底线,保障基本口粮供给。一要贯彻底线思维,严守耕地红线,农民可以加快“非农化”,但耕地绝不能再“非农化”[15];二要实施小种杂粮的主粮化战略,扩大对马铃薯和番薯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其他小种杂粮作物产量;三要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与周转储备制度建设,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更加安全、稳定和持续的粮食供应流通网络。

参考文献

 

[1]任桂镇,赵先贵,巢世军.陕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及预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1316.

[2] 吴文斌,杨鹏,唐华俊,.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16-21.

[3]吕晓虎,赵景波. 陕西省粮食安全定量评价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219-225.

[4]单哲,李宪宝.山东省粮食安全评价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3:95-104.

[5]何秀丽,刘文新.中国东北粮食安全评价及政策模拟[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6):678-682.

[6]尹惠斌. 湖南省粮食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4):75-81.

[7]李楠楠,介冬梅,刘洪妍,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南省粮食安全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103-109.

[8]王海平,周琼,曾玉荣.福建省粮食生产特点及综合生产能力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8):789-793.

[9]殷培红,方修琦.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10)1064-1072.

[10]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1997,6(7):1223.

[11]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813.

[12]卢良恕.新时期的中国食物安全[J].中国农村科技,2004(1):4-5.

[13]王征,彭青秀.中国粮食安全的应对策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3):88-90.

[14]赵姜,王志丹,张琳等.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8-11

[15]韩长赋. 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J].求是,2014,(19),27-30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ood Security in Fujian Province

Wang Haiping, Xu Biaowen ,Cheng Zhifeng, Zeng Yur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less land areas and large populations, Fujian province has become the third largest food sales area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demand of food consump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n integrated index of regional food security, including the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per capita share of grain, grain production levels, per capita arable land, and fluctuation coefficient in grain production. Then we evaluated the food security of all the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in both 2006 and 2012 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food securit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was in criticality safety level and the overall food security could be guaranteed. But the downward pressure of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was increasing;(2)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food security of various regions, severe deterioration could be proved in the coast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trends; (3) based on the food security evaluation scores (Q value) , nine cities in Fujia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including Sanming, Nanping and Longyan; regions of critical food safety, including Zhangzhou and Ningde ; regions of food insecurity, including the other cit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security and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ine cities, we propose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nsure regional food security of Fujian province.

 

Keywords: regional food security;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 Fujian province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省农业厅内4号办公楼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7819186 联系邮箱:fjsnxh@163.com

技术支持:福建众联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 闽ICP备20230059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