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美锋 , 吴飞龙 ,黄婧 ,吴晓梅,林代炎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本项目是在企业原有的农产品(如商品猪、果蔬、食用菌、有机肥等)的生产与销售的基础上,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企业品牌价值为主要目标,利用农耕文化的多样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创意产品展示空间和体验空间,拓展企业的网络虚拟体验空间、网络营销及手机APP客户端等体验中心、销售渠道,使农业、农村、农民更贴近城市生活,有效适应各类人群追求休闲型、参与性、绿色性旅游需求,可吸引城市居民、中小学生前来观光、休闲、学习、体验乡村生活,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循环模式
1 前言
目前,传统产业的界限日渐模糊,产业间的不断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新趋势。如一产与二产的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一产与旅游业(三产)的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也叫管工农业、休闲农业等);一产与出口创汇产业的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一产与材料行业的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等。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出现。
文化创意产业也叫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或叫创造经济(Creative Economy)。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7年,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旨在提倡、鼓励和提升在英国经济中人原创力的贡献度。1998年该工作小组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从此,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的概念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调整采用。香港为明确创意产业的核心,将创意产业改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被内地学者广泛接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包含了不同的项目,当现代农业遇到文化创意产业,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便应运而生了[1]。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以及在农业节庆活动、农业电子商务活动、农业总部经济活动、农业审美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创意农业是创意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涵盖了一、二、三产业,是实现农村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化的有效载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是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创意打破一产、二产、三产等产业之间业已形成的壁垒,通过产业联动,重组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它也符合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国家战略[3]。
随着国家政策宏观层面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消费群体对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的要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将逐渐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
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将逐渐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企业的发展规模与未来发展目标需要企业对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公司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现代循环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 农业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策划内容
2.1主要建设内容
基地紧邻福清市区中心元华路,距离沈海高速8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基地目前可供使用面积约2000多亩,拟规划设计该基地六大功能区——渔牧结合集约绿色养殖区、果蔬种植采摘区、有机肥加工区、食用菌栽培区、名贵苗木展览区、游乐及农庄休闲区等六大功能区。
(1)渔牧结合集约绿色养殖区
本基地内鱼塘50亩 ,水域面积大,具有发展渔、牧结合的良好条件,用于发展养殖业便于进行封闭管理,有助于疫病防控,同时充分利用原有鱼塘,将畜禽粪便搜集与无害化处理使之转化为沼气与有机肥,再把沼液排入水库中,该水库仍可选择性的养殖银鱼等适合高密度耐富养环境的鱼种,一方面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作为食肉鱼类的饲料。本基地通过将渔、牧产业结合,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农业资源。近期内确定的主导产品是鳜鱼、鲫鱼、河蟹、虾类、生猪。
(2)果蔬种植采摘区
基地内现有绿色蔬菜基地面积1600多亩,优质水果基地300多亩,产品主要有日本秋德甘蓝、美国甜玉米、槟榔芋、西芹、水稻、茂谷橘橙和火龙果等。基地建设有现代化的火龙果良种繁育基地300亩,引进了台湾红肉火龙果,设立观光休闲区和采摘区,提供观光、采摘和销售。现有温室大棚三十四栋。根据季节的变化规模,春节期间可供游客采摘新鲜的茂谷桔橙,夏天可收获火龙果,一年四节都可采收新鲜蔬菜,全年都可以满足游客采摘观光需求。
(3)有机肥加工区
有机肥料产业是公司循环产业链中的重要产业,该业务主要从事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与销售,旗下品牌产品,具有肥效稳定、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等特点,在国内市场受到普遍好评。
(4)食用菌栽培区
食用菌产业是公司的新兴特色产业,同时也是公司循环产业链的基础产业。现有现代工厂化食用菌栽培基地面积20多亩,年栽培面积30000多平方米,产品主要有姬松茸、双孢蘑菇等。公司秉承“循环农业”的理念,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猪粪渣来代料栽培双孢蘑菇和姬松茸,不仅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的生产成本,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作为公司未来主打特色产业,公司正在不断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研发和投资力度。
(5)名贵苗木展览区
名贵苗木展览馆占地20亩的,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及苗木盆景爱好者等高端消费市场,以人工方式培植名贵苗木,不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物,而且苗圃投入生产后因其有大量的树木有助于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苗圃苗木生产主要是为城市绿化供应优质苗木不仅有较强的公益性,还能获得经济收益。
(6)游乐及农庄休闲区
该区设有50亩的鱼塘垂钓区,可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参观、休闲场所。让游客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自然的空气与美景,品尝园区种植的新鲜瓜果蔬菜和精心烹饪的特色美食。
2.2打造新型农业体验交流基地
结合基地发展需要,在该区域建设集展示、研发、教育、交流、交易为一体的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体验和交流中心,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创意产品展示空间和体验空间。
公司新建花园式别墅办公大楼,配备齐全的现代化多媒体办公设施,设置企业文化展示中心、企业产品展示区,为来访领导、游客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涵、成果与产品。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创意产品体验中心,作为企业的特色项目,开发、引进与基地内相关的农业创意产品,开辟农业产业科普参观路线,让游客了解农产品及废弃物的生产与循环利用过程,让大家看的明白,吃的放心,进一步宣传企业的产品安全与质量。
通过整体的规划建设,将园区建设成为集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作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定期组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对学校、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直观生动、体验式、愉悦多彩的科普教育功能,寓教于乐,吸引中小学生亲手参加劳动实践锻炼,参与探究实验田的科学种植,使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通过宣传普及,把大量的科普材料发放到群众及学生手中,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参观、游览活动,组织社会团体及广大青少年参加,给广大群众及青少年以直观认识,激发其参与意识。
主要邀请农业科学院及高校的专家、农业企业营销管理人才等开展基地的农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培训为农业企业及创业农民、工人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交流。配备电脑、投影仪、电视、DVD等电教设备,并与我省远程农业教育网实现远程链接并建立远程培训系统。建立农民的交流交易平台,信息互通,了解当前农产品及企业的发展动态。
2.3搭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为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开辟网络市场份额,使企业在新型经济模式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为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并开发手机APP客户端,积极推进企业的电子商务进程。
建设星源公司官方网站与APP软件,建立虚拟的创意农业体验中心、网络销售销售中心,发展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终端,让消费者在网络上可更方便、直观的了解公司的文化、产品与最新资讯,可以在网络上直接浏览、选择农场当季最新鲜的商品,可以轻松的获取该产品的产地、质量、批次、生产日期等信息,直接点击购买,让消费者不出家门就可以买到健康无公害的新鲜瓜果蔬菜,提高企业宣传力度,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技术路线
2.3创新点
表现方式以采摘、垂钓、文体活动、农家餐饮与参观展览为主,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起点,运用创意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体现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的时尚元素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
随着人们体验需求的不断深入,在采摘与参与农事劳作等的活动的基础上,将新奇动态的体验活动加入到静态的农业景观中,在基地开办特色农艺比赛,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两者的结合,使得休闲农业不再是单纯的乡土资源观光,更是一种对新鲜奇特事物的特别体验,可吸引更多游客与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与游玩。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手机APP软件的设计完善,增加企业文化、产品宣传销售的渠道,建立网上销售配送体系,直接面对终极消费终端。
3 前景分析
现代循环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作为一类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式,不仅可以实现养殖业粪便污染资源产业化利用与区内安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还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景观配置营造出返璞归真的田园情趣,将农业资源、农业产品、景观等全面立体开发,形成一种以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环境保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爱玲,刘军萍,秦向阳. 创意农业的概念与创意途径分析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9-412.
[2] 厉无畏,王慧敏. 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 (02):11-15.
[3] 郑榕妍. 发展创意农业及其产业链的价值分析[J]. 福建农业科技,2013(10):72-74,76.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省农业厅内4号办公楼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7819186 联系邮箱:fjsnxh@163.com
技术支持:福建众联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 闽ICP备20230059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