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清武,黄勤楼,郑嫩珠*,朱志明,缪中纬,李丽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13)
摘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和源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畜牧业的整体效益。而建立完善的肉鸭良种繁育体系,是实现我省肉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主要阐述了我省近些年优质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省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我省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一些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福建省;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关键技术;优化措施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实现我国畜牧业现代化,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配套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利用畜禽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化程度,对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通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可以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质量,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同时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迫切要求[2]。但是,目前我省优质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关键技术如何进一步完善有待于深入研究。
1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内涵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是将纯种选育、良种扩繁、杂种优势利用和商品代畜禽的高效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明确使用什么品种、什么杂交模式的前提下,建立若干个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专业任务的种畜禽场。各场之间为了统一的目标,密切配合,形成系统的遗传联系和基因传递体系,使核心群内的优秀基因快速传递到繁殖群和生产群,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3]。
2 我省优质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2.1优质肉鸭良种繁育的研究进展
半番鸭生产是福建省肉鸭优势特色产业,据统计,每年至少有1亿只白羽半番鸭苗销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辛清武(1985-),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E-mail:xinqingwu6656@126.com)
通讯地址: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当6#207
通讯作者:郑嫩珠(1973-),女,在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E-mail:zhengnz @163.com)
基金项目:福建省公益类项目(2012R1025-2);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2011FJZY-9-0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cxtd-2-1314)
全国各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半番鸭生产是福建省肉鸭生产强项,2011年福建省半番鸭的出栏量约为1.2亿只,占全省肉鸭出栏量的60%以上。白羽半番鸭为家鸭与番鸭的属间杂交的产物,具有很大的杂种优势,且兼有双亲的遗传优点,肉质细嫩、瘦肉率高、脂肪率低,母本繁殖力强,为当今最有发展潜力的肉用仔鸭,在世界养鸭业中它是继北京鸭和番鸭后的第三类肉用型鸭。然而,在过去二十多年前,半番鸭羽毛几乎为黑褐色羽,屠宰后胴体表面留有黑色针羽,严重影响胴体的外观和产品销路,随着现代化产业进程的推进,黑羽半番鸭无法适应集约化生产需求,也难以适应产业化的生产。由于白羽半番鸭不仅其白色羽毛是轻纺工业的珍贵原料,经济价值高,依据羽绒市场,一只鸭白色羽毛可以价值2.5-5元,比黑羽毛新增2-4元;而且白羽半番鸭屠宰后胴体洁白美观,品质优,既可作为优质肉鸭,也可作为加工板鸭、卤鸭、酱鸭等的上乘原料,适于集约化生产加工。因此,出现了“引种热”,人们纷纷从法国盲目引进克里莫公司培育的M14、M18等大型白羽半番鸭母本,但法国禁止种源(选育系种鸭)外流,向中国市场出售的只是单性母本(母本的母鸭),且种苗价格昂贵,严重制约了白羽半番鸭产业的发展。
为此,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福建省科技厅、发改委、国家水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下,先后20多年来运用家鸭合成系(北京鸭与白羽蛋鸭杂交)、白羽蛋鸭、北京鸭和番鸭等优良素材,成功培育出具有我省乃至全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和大型白羽半番鸭母本品系;同时从分子水平探讨羽色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可能性,为揭示半番鸭羽色遗传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4-12]。白羽半番鸭及其母本的选育成功,在技术方法、生产性能和成果应用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而且打破了依靠国外供种的局面,为社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种源。该研发项目也曾荣获200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度国家丰收计划二等奖、200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福建省是番鸭的主产区,是全国饲养番鸭最早的省份,据史料记载270多年前,福建省就从南美引入了番鸭,经过多年风土驯化,已经成为优良的肉用鸭地方品种。白番鸭主产于福清、莆田、泉州、漳州、晋江、永春、南安和厦门等20多个县、市,闽西、北各地也有零星饲养,全年出栏番鸭可达2000万只,每年向省内及全国各地的供苗量可达1亿只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白番鸭是优良的肉用鸭种,体型肥大,全身羽毛纯白色,头部肉瘤鲜红肥厚,呈链状排列,脚橙黄。除肉用外,所产白色羽毛,经济价值高。成年公番鸭体重3.5~4kg,母番鸭体重2~2.2kg。一般在6.5~7月龄开产,平均年产蛋量100~120枚,最高可产蛋160枚,蛋重48~70g,一般为60g左右。白番鸭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是杂交生产“半番鸭”的优良父本。
为加快对地方白番鸭品种的改良进程,福建省在20世纪80年代就从法国克里莫公司引进R51、R71等番鸭配套系,并对本地白番鸭进行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福建农林大学以选育的 F系白番鸭和引进的R51系番鸭为素材进行品系选育,精选出生产水平高、适应性强、遗传性相对稳定的父系 Fa和Rb以及母系 Fc和 Rd作为杂交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杂交组合经济性状的配合力进行测定分析,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杂交组合(RbFc)和亲本(Rb)系、(Fc)系;并结合开展番鸭血液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相关及番鸭抱性基因的研究等[13-20]。
黑番鸭是福建优良的瘦肉型鸭,主产于古田和屏南一带,主要分布在闽东、闽北和闽南等地区。全身羽毛为黑色,带有墨绿色光泽,肉瘤颜色黑里透红,且较单薄,嘴角色红,有黑斑,脚多黑色。黑番鸭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耗料省、瘦肉率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以其黑羽颜色深受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视为滋阴凉补的珍品。原种黑番鸭体型比白番鸭小,成年公鸭体重平均为3.2kg,母鸭体重为2.l kg。母鸭年产蛋量91枚,蛋重为75.6g。黑番鸭与当地母鸭杂交,种蛋的受精率达80%以上,且其后代生长快于白番鸭杂交是生产半番鸭的优良父本。
我省地方黑番鸭体型较小,生长速度较慢,就巢性强,产蛋性能低,养殖效益不高。针对存在的问题,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以莆田市泉发种禽开发有限公司多年保存的黑番鸭为母本,引入法国番鸭R91血统,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世代选育,经多个世代选择,成功培育出黑番鸭高产优质新品系;并对其生产性能以及就巢性状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21-24]。该品系种鸭产蛋性能较好,开产日龄182天,300日龄产蛋量74.51个;体型中等,180日龄体重♂4.34 kg、♀2.47kg;后代生长速度较快,70日龄公母平均体重2.73kg,显著提高了黑番鸭的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满足市场对优质特色肉鸭的需求。
2.2 优质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良种繁育体系关键技术是充分挖掘良种生产潜能的技术保障,提高良种对畜牧业贡献率和保证良种产业高效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对肉鸭繁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优化,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与自然交配相比,在种鸭生产中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减少种公鸭的饲养量、节约生产成本;利用人工授精可提高优秀种公鸭的利用率;利用人工授精有利于防止疾病在公母鸭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利用人工授精结合种鸭的笼养,可使种蛋干净,降低污染,减少种蛋的破损,提高种蛋的合格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在鸭人工授精领域,目前我省对番鸭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较多,在公番鸭与母番鸭本品种的人工授精中,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使受精率达到了90%左右[25]。王光瑛等[26]在番鸭本品种人工授精试验的研究中,用0.9%的生理盐水、蛋黄葡萄糖液及磷酸盐缓冲液三种不同的稀释液按1:1的比例对原精液进行稀释并与原精液进行比较,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组的受精率最高,为90.01%,但与原精液组89.09%的受精率相比差异不显著。
白羽半番鸭为家鸭与番鸭属间杂交产物,家鸭与番鸭自然交配能力非常低,受精率只有40%左右,必须要采用人工授精,但家鸭与番鸭属间人工授精要比番鸭本品种人工授精难度大。在半番鸭生产中,要想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必须熟练掌握采精、输精的各个环节。我省科技工作者对采精和输精的动作要领,不同采精间隔对精液品质的影响,输精深度、输精量、输精时间、输精间隔及精液品质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均作了相关研究,认为采精和输精分别采用母鸭诱情法和输卵管口外翻输精法获得的效果最好,而且必须由专门训练且技术娴熟的人员操作实施,采精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3天,输精深度和输精量分别以6cm和 0.05ml为宜[25]。
肉种鸭的体重控制对其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限制饲养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手段。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10~20周育成期的樱桃谷肉种鸭采用4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限饲。结果发现,肉种鸭日粮中适当添加一些粗饲料进行限饲,更有利于控制樱桃谷肉种鸭的体重,提早其开产日龄、提高入舍母鸭的平均产蛋量、延长产蛋高峰期的持续时间,降低种鸭的饲喂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未对种鸭的孵化性能造成影响。
陈晖等[27]对小型白羽半番鸭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小型白羽半番鸭适宜出栏时间为9周龄。王长康等[28]研究了半番鸭日粮的配制技术,翁润等[29]研究了复合酶制剂对番鸭和半番鸭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番鸭和半番鸭消化道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从消化生理角度探讨在杂粕型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的促生长机理,为复合酶制剂及杂粕在番鸭和半番鸭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李忠荣等[30]采用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开展北京鸭低蛋白质日粮饲养试验,确定北京鸭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下日粮粗蛋白质降低的适宜幅度。结果发现,在满足半番鸭氨基酸需要的前提下,降低饲粮粗蛋白质1~2个百分点对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并可显著降低粪氮含量。
3 我省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重品种引进,轻品种培育
成功培育一个新品种(系),往往需要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我省部分单位或因急功近利,或因育种技术和条件落后,并不重视地方品种的开发和利用,依赖引进品种,维持品种性能。这种重引进、轻培育的方法,很容易制约我省肉鸭产业的发展。
3.2 肉鸭良种繁育结构体系不合理
完整的肉鸭良种繁育结构体系由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组成,呈上小下大的“正宝塔式”结构。我省肉鸭良种繁育体系的实际情况是原种场数量多,但规模小,设施简陋;原种场与扩繁场、商品场的比例失调,有的地区甚至不设商品场,原种场与扩繁场同时供应商品肉鸭;各场生产任务不明确,代次混乱。
3.3 传统育种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
当前我省的育种大企业都有一定的育种设备和资金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技术人才匮乏,对经典先进的传统技术得不到充分的应用。目前都在不同程度上停留在表型选择,这对于单基因性状,阈性状和高遗传力的性状都有较明显的效果,如青壳、性早熟、体重等性状。但对于繁殖性能低、耗料多、肉品质差、成活率偏低等没有进行家系选择的技术力量。根据我省肉鸭育种的现状,可采用“双选育种法”、“核心群选育法”等选育技术方案。
3.4 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省肉鸭良种执法管理队伍薄弱,肉鸭良种市场混乱,“以假充真、以劣充良”现象严重。有些种鸭场无证经营,出售质量低劣的肉鸭品种,或以杂种冒充纯种,坑害养殖农户。
4 肉鸭良种繁育体系优化建设的措施
4.1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肉鸭品种杂交改良和扩繁速度
要结合我省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引种,在引种前要做好品种的评估鉴定。在引种的同时,要把培育创新放在首位,积极开展品种的培育、杂交改良及品系的选育等技术推广工作,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坚持不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系),提高良种覆盖面;对有关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要做到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改良品种、统一规范技术等。同时还要结合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力推广肉鸭的人工授精技术,加快肉鸭良种繁育的步伐。
4.2 加强肉鸭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现代肉鸭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家一户难以办得到。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并应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企业家投资,努力扩大融资渠道,以加强肉鸭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供种能力,为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齐全、层次分明的肉鸭良种繁育结构、肉鸭良种技术推广体系。以肉鸭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的建设为重点内容,全面提高肉鸭良种繁育水平,增强畜牧业的竞争力。
4.3 加强本地特色肉鸭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福建省水禽品种资源丰富,具有番鸭、半番鸭、白鹭鸭等优良特色的基因资源,这些品种均具有抗逆性强、产品质量优等特性。因此,在做好保种选育、开发利用工作的同时,应实施打品牌、创名牌、走出去战略,树立现代种畜禽生产的新观念。要大力宣传当家品种,宣传地方品种和自己培育的品种,积极发展优质肉鸭品种,扩大优质肉鸭的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地方肉鸭的占有率,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4 加强肉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监督管理
良种体系建设要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福建省种畜禽场审批管理规定》,完善建场审批制度,根据《福建省农业厅<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规定》,整顿现有种鸭场,对种鸭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强化和规范鸭苗生产秩序,加快鸭苗基地建设。严格持证者生产经营活动,做到销售种鸭出场时,应出具种鸭合格证、种鸭系谱证和检疫合格证。对无证生产经营和销售假劣种鸭者,要依法给予查处[31]。同时要建立种鸭质量检验监督体系,强化种鸭质量监管,促进种鸭质量不断提高。建设省级和区域性种鸭质量监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及高代次的种鸭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测定站,提高品质,使出场的种鸭达到品种标准。
5 发展方向
引进和培育适宜福建省不同地区环境的优良肉鸭品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肉鸭品种推广服务体系,肉鸭生产要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开展肉鸭品种的改良工作。以现有种鸭场为核心,扩大规模,加大选育的强度,促进肉鸭配套系生产研究,针对市场需要,从种质着手,重点提高父母代的繁殖率和商品代的肉质。建立和完善核心群、扩繁群、生产群优质肉鸭繁育体系,走“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的优质肉鸭育种之路。特别是加强我省地方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纯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遗传改良和杂交配套。在开展系统选育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福建省需要的肉鸭良种繁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国宝.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J].山东畜牧兽医,2011,32(7):75-76.
[2] 朱树琼.对改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09,11:17-18.
[3] 季海峰.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中国猪业发展大会会刊,2006:234-237.
[4] 陈晖,檀俊秩,刘玉涛,等.半番鸭白色羽毛性状的选择及其效应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 2000,31(5):406-410.
[5] 郑嫩珠,陈晖,朱志明,等.大型白羽半番鸭母本的选育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 2010,25(4):396~398.
[6] 陈晖,陈岩锋,郑丽祯,等.番鸭与家鸭属间杂交 F1半番鸭羽色遗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03, 39(1):19-20.
[7] 陈晖,陈岩锋,郑丽祯,等.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的选育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01,37(6):22-23.
[8] 郑嫩珠,李盛霖,陈晖.福建省白羽半番鸭及其母本选育[J].中国家禽, 2010,32(14):5-8.
[9] 郑嫩珠,黄虹虹,陈晖,等.半番鸭及其母本 AFLP 标记与羽色性状相关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3):41-44.
[10] 郑嫩珠,王安静,陈晖,等.半番鸭白羽性状AFLP标记的筛选与分离[J].福建农业学报, 2008, 23(4):346-350.
[11] 郑嫩珠,王安静,陈晖,等.半番鸭和北京鸭MC1R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8,24(11):38-43.
[12] 郑嫩珠,黄虹虹,陈晖,等.鸭 MC1R 基因SNP位点的发现和 PCR-RFLP 多态性分析[J]. 中国家禽, 2009, 31(18):11-13,18.
[13] 郑嫩珠,王长康,李昂,等.番鸭产蛋期和休产期血清雌二醇变化的研究[J].福建畜牧兽医, 2002,24(3):6.
[14] 王寿昆,吴旭,王宏,等.鸭催乳素基因外显子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就巢性状的相关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26(4):282-285.
[15] 王长康,李昂,仲妍妍,等.番鸭催乳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7,36(3):264-268.
[16] 肖天放,王光瑛,陈永贵.番鸭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测[J].中国家禽, 2003,25(2):13-14.
[17] 王长康,李昂,郑嫩珠.番鸭血液生化指标与产蛋性能的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1,30(4): 510-513.
[18] 肖天放,陈永贵,王光瑛.白羽番鸭RF系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3,35(01):13-14.
[19] 朱明霞,王光瑛.番鸭产蛋和就巢规律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9,3:270-272.
[20] 吴旭,严美姣,刘丽平,等.番鸭就巢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cDNA-AFLP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12,45(2):353-358.
[21] 郑嫩珠,陈晓燕,陈晖,等.黑番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基因(VIPR-1)的 cDNA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 20(3): 301-307.
[22] 辛清武,郑嫩珠,朱志明,等.黑番鸭VIPR-1基因的克隆与多态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 2013,28(1):5-8.
[23] 辛清武,朱志明,郑嫩珠,等.不同日龄屠宰性能与肉质特性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67-672.
[24] 朱志明,黄种彬,钟志新,等.不同性别黑番鸭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 2011,26(4):541-544.
[25] 辛清武,朱志明,缪中纬,等.鸭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2,34(24):45-49.
[26] 王光瑛,黄秀清,王长康,等.番鸭本品种人工授精的技术[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6,25(3):353-360.
[27] 陈晖,陈岩峰,郑丽祯,等.小型白羽半番鸭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4):24,38.
[28] 王长康.半番鸭日粮配制技术[J].中国家禽, 2003,25(10):12.
[29] 翁润,张艳艳,李昂,等.杂粕型日粮添加溢多酶P8306对半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22(6):866-869.
[30] 李忠荣,陈婉如,叶鼎承,等.低蛋白质补充氨基酸饲粮对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氮含量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 2013,25(2):319-325.
[31] 刘凤辉.浅谈荔城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J].福建畜牧兽医,2002,5(24):14-15.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省农业厅内4号办公楼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7819186 联系邮箱:fjsnxh@163.com
技术支持:福建众联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 闽ICP备20230059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