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美琴 李明松 康蓉蓉 曾红英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晋江 362212)
摘 要 : 泉豆12号系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间材料“泉系9319”为母本,中间材料“泉系923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1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2013年参加福建省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48.30㎏·666.7m-2,比对照福豆310增产11.80%。2014年参加福建省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9.12 kg·666.7m-2,比对照福豆310增产16.80%。蛋白质含量42.41%,脂肪含量19.48%,室内抗炭疽病接菌鉴定表现抗病。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关键词 :春大豆;选育 ;泉豆12号 ;栽培技术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它富含蛋白质、脂肪,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植物蛋白来源,也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1-3]。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以后,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目前我国大豆正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4-7]。
福建省大豆栽培面积大约130万亩以上,主要是食用大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大豆需求日渐呈现上升趋势[8]。福建省生态类型复杂,大豆品种少,不同生态区种植大豆产量品质各有不同,有些地方甚至延用退化严重的地方品种,这些品种产量低,适应性窄,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9-10]。因此,根据生产需求,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适应本省的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广的大豆新品种泉豆12号(审定编号为闽审豆2015001),为加快本省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着重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其高产特征特性,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品种选育
1.1 亲本选配
根据生产需求,以高产、稳产为基础,选择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选育的分枝力强、三粒荚多、株型优良、且节间较短的品系“泉系9319”为母本,该中间材料紫花棕毛黄种皮,熟期较晚;父本“泉系9234”也是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选育的另一个定型中间材料,曾参加过福建省春大豆区域试验。田间表现丰产性较好,熟期较短等特点。于1998年秋季配组杂交,系谱图见图1。
年份 世代 选育经过
1998年秋 泉系9319×泉系9234 配组杂交,组合号为98A11。
↓
1999年春 F1 剔除假杂种后混收。
↓
1999年秋 F2 开始单株选择,其余单株采用单粒传法混收。
↓
2000年春 F3 F2代的单株及混收的种子种成F3群体,继续选单株,其余单粒传法混收。
↓
2000年秋 F4 F3代的单株及混收的种子种成F4群体,继续选单株,选出单株7个。
↓
2001年春 F5 把F4代选出7个单株种植成株行,淘汰不良株行。
↓
2001年秋 F6 株行种成株系,并进行测产,株系98A
↓
2002~2006年 加代繁种 加代繁种株系98A
↓
2007年春 品鉴 98A
↓
2008春 品比 98A
↓
2008秋~2011秋 扩繁、试种 扩繁拟推荐参加2012年福建省春大豆区试,命名泉豆12号
↓
2012~2013年春 福建省大豆区域试验 推荐参加福建省春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泉豆12号)
↓
2014年 春 福建省大豆生产试验 推荐参加福建省春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泉豆12号)
↓
2015年 品种审定 泉豆12号
图1 泉豆12号系谱图
1.2 选育经过
1998年秋季以中间材料“泉系9319”为母本,中间材料“泉系923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组合编号为98A11。1999年春季种植F1代,1999年秋季种植F2代,开始单株选择,其余单株采用单粒传法混收。2000年春种植F3代,继续选单株,其余单粒传法混收。2000年秋种植F4代,选出单株7个,其余继续混收种成群体。于2001年春把F4代选出的7个单株种植成株行,为F5代,同时淘汰不良株行。2001年秋种植F6代,株行成株系,并进行株系鉴定,其中株系98A
1.3 产量鉴定
表1 泉豆12号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
表2 泉豆12号稳定性表现
1.4 抗逆性鉴定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离保存的大豆炭疽病菌株进行人工接种抗炭疽病
鉴定,泉豆12号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病情指数为9.43%,发病率低于对照福豆310的平均指数22.73%,均表现抗病。田间观察鉴定结果:泉豆12号抗倒性、抗旱性、抗涝性中等,田间未见花叶病毒,落叶、不裂荚。
1.5 品质鉴定 据农业部谷物品德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泉豆12号粗蛋白含量为42.41%,粗脂肪含量19.48%。
2 主要性状
泉豆12号系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收敛,叶片椭圆,幼茎紫色,紫花,籽粒椭圆、黄色,脐淡褐色,棕色绒毛。根据2012~2013年两年区试结果:株高60.38cm,主茎节数11.1个,有效分枝数3.0个;单株有效荚数35.6个,每荚粒数2.1粒,完好粒率90.97%,单株粒重12.98g,百粒重21.49g。生育期两年平均 106.6d,比对照迟 2.8d。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地块选择 选择肥力水平均匀、中等肥力以上、排灌方便的田地种植,四周勿有遮阴并与非豆科作物轮作。
3.2 适时播种 适时早播,以晴天播种为好,忌大雨前播种,以防土壤板结,引起烂种出苗不齐。春季以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5℃为宜,华南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华东南部地区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西南地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直播。秋季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直播。
3.3 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窄畦双行穴播,双行种植,亩用种量为4-5kg,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清种亩基本苗1.8~2.0万株•666.7m-2,土壤肥力较好的可以适当减少密度。地肥宜稀植,地瘠宜密植。翻秋种植时相应增加密度。
3.4 施肥及田管 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红黄壤地应注意增施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春季做到“早促、控中、保尾”措施。根据土壤肥力酌情施用底肥和追肥。注意防涝排渍。追肥宜在两片真叶期追施,同时配合中耕除草培土。秋季重施基肥,及早追肥,秋季雨水少,应注意灌水。播种时土干宜先灌水后播种,保证种子安全发芽出苗。苗期和花期注意防治叶食性害虫,鼓粒期至收获期应注意防治食心虫等虫害。当95%以上的荚变为褐色时、摇动有摇铃声时应及时收获,同时防治鼠害。
3.5 繁种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完整粒率,一般在秋季进行繁种,收获后种子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并在低温干燥下贮藏。
4 讨论与小结
泉豆12号系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本所选育的定型中间材料“泉系9319”为母本、定型中间材料“泉系9234”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点。
泉豆12号是福建省春大豆新品种,适宜福建以及相似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地区应用。根据福建省区域试验结果,该品种各试点生长表现略有变化,推广时应根据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调整播种时间和方式。生产上应按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施肥用量、种植模式以及其它田间管理,并进行更深入的栽培技术研究,以便作更好的科学栽培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嘉宏.浅谈大豆的营养与大豆的产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253.
[2] 王绶.从营养、医学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豆的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3)193-197.
[3] 张海波.浅析大豆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73-75.
[4] 李海慧,王旺华,庞军. 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嘉豆1号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 7093-7212.
[5] 孟丽.黑龙江大豆生产及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10):20-22.
[6] 千爱芝,李崇光.中国大豆生产:问题与应对策略[J].世界农业,2001(12):9- 11.
[7] 安载学,韩成伟.中国1995-2014年大豆进出口状况预测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NO.22:127-129.
[8] 福建建省种子公司等编.福建大豆地方品种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 林国强,徐树传,黄建成.福建省大豆科研生产发展趋势及相应措施[J].大豆通报.2011(5):2
[10] 唐崇伟.南方大豆科研生产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 湖北农业科学.2000(4):28-30.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省农业厅内4号办公楼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7819186 联系邮箱:fjsnxh@163.com
技术支持:福建众联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 闽ICP备2023005918号-1